fssg

碰撞就是开始

最近的一些事随便写点感想,我也不知道怎么打tag最合适。但毕竟跟吴亦凡、说唱圈、节目有很大关系,所以就这么打了。如果有人觉得tag打得不合适,可以交流。


碰撞就是开始


最初似乎是部分吴亦凡粉丝和部分虎扑用户的争论,后来各色人等都加入进来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群体事件。当演变成这样后,事情一开始的起因和诉求好像都不重要了,每个人都急于发出自己的某种声音。无论去年嘻哈圈的碰撞,到最近的维权、性侵等等,一件事能起来,肯定都戳中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不满,或者体现了某两方的不兼容。当然一旦变成运动,一些参与者不可避免简单粗暴、非理性,形成固化印象。但作为旁观者,我觉得碰撞总比无视好。碰撞就意味着这个圈子的影响力已经上升,有往上走的可能。这种交锋再充满偏见和敌意,也是圈外人理解的开始,甚至将来有可能达成某种的政治正确。

 

电影Pride里,“LGBT支持矿工小组”从矿区回来后受到了报纸的不实攻击。一开始大家很沮丧,但马上意识过来要不是有这个报道谁知道他们。接受污名化攻击并给攻击赋予新的含义是这个族群长期的斗争方式。所以他们以此为契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,把运动推上高峰。

 

我在国外读书时参与过亚裔电影节的组织。我问过当时的媒体关系领导:“你觉得我们的电影节有助于消解其他人对亚裔的偏见吗?”她觉得似乎没有,恐怕还加重了…其实偏见多少道出了某部分的真实。所以我们还是要做,先发出声音,立住身份,让电影在更大、更多的剧院放映,让更高级别的政府官员、艺术家参与,才能激发更多的人创作,产生更丰富的内容。

 

其实热狗年轻时也骂了不少人。现在回头听他当时的歌,有几分事实,有几分煽动,有几分偏见。但作为歌曲传播其实很正常,毕竟歌曲不可能是全面理性的论文。有人说现在的热狗妥协了老了,但我认为不如说他和某些他骂的人都成长了。他骂的人里,有的似乎印证了他的预言,现在基本已经没什么声音了,有的早脱胎换骨了,有的和他同台谈笑风生。四十岁不可能和二十岁有一样的想法,而热狗除了骂人,也有很多更直指人心的歌,这才让他有了今天的地位。当然后来热狗成了某种标志后,不少rapper也骂过他,圈子就是这么一代代碰撞过来的。骂的也未必有什么深仇大恨,只是总要找个文化切口。至于将来成为谈资还是预言,只能交给时间了。


小众走向大众


某种文化想要发展应该走向大众。因为当一种文化足够大众,它才能包容/支撑其中的小众。比如成熟的影视行业里,应该有完全主流的影院,也有半独立的影院,甚至完全独立的影院,还有电影资料馆等等,各种类型/层级的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。如果只是小圈子自娱自乐,那可能一些爱好者/从业者要流失,或者他们只能兼职,因为还要做别的去养活这个爱好。没有足够的钱和关注度,可能会诞生一些不错的作品,但不如一个成熟的系统中诞生得多和稳定。当然走向大众的过程会遇到不适、冲击,需要做出改变,度过了这个时期后,其实对这个文化的所有人都有好处。小众走向大众不会毁了小众,最终是会反哺它的。


文化和语言的传播演变


没想到Skr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。

大家从小到大上语文课总要查字典,就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字典里字的读音和释义有不同,然后老师告诉你考试以最新版为准。

小时候语文课学习使用比喻,而比喻就是词义的重新连通。而小时候喜欢给同学老师起外号,这就是我们自发地创意性使用语言。

我小时候喜欢看《娱乐串串show》(暴露年龄),梁冬总喜欢说“我是梁冬梁某人”。我不知道他叫自己梁某人有什么特别含义,但我很喜欢这么称呼。后来对某一类人我也称他们“X某人”,我那时的朋友一开始觉得奇特新鲜,后来也跟着我这么说。

每年都有流行语,有的流行语已经进入了主流文化,比如“纠结”(再次暴露年龄),“屌丝”,“小鲜肉”。有的词我喜欢用,有的词我不喜欢用。但我只能决定自己的使用,无法控制别人对词的重新赋义或使用方法,也无法控制一个词的流行。


关于skr,你可以讨厌新词推广的用力过猛,也可以不喜欢不接受新词赋义,但每个人都有按自己想法使用词语的权力。

 

其实从来就没有某种东西到底该是怎么样的,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发展,不然也没有人类的今天。


严格总是好的

 

只要不是人身攻击,如果一个人具体指出了你的问题,我觉得总是好的。越长大,比如开始工作,同事间有些话想说还得很委婉挑场合说,领导有时不满意也就直接打回给你,不会具体一点点给你讲要怎么修。以前大学老师的指正很直接,有时作业我都要鼓足勇气去看,每看一遍都像要剖开自己一遍,我知道这是好的,但还是很难受。有时也会觉得老师某些地方误会了我的表达,不服气。老师这样对你感受尚且如此,更别说一些你觉得不如你的人的指正,所以我理解一些选手和观众的反应。这是痛苦后正常的应激反应,但冷静后,或者将来遇到某些事后,会明白的。

 

况且越往上走要求越高,在livehouse演出无所谓的地方,到体育馆/体育场,电视节目、颁奖礼等等演出时可能就会是问题,而且在那些地方会被更多人挑剔。不舒服是成长的开始。

 

另外不要有侥幸心理。我大学时也怨过老师,怨过学校,怨过更高的教育管理部门,觉得不公平。比如执行某个标准,规定不达标的没资格参加,却有20%不达标的仍然参加了,那同为不达标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参加?但后来想想,为什么让自己落魄到了不好的那部分人中。我固然可以抱怨不公平,但既然都落到不好的一群,那即使逃过一劫也是侥幸。我要总落在这群人中那就太被动了,何必呢?要尽量掌握主动权,不要比烂。

评论(4)

热度(31)